半月谈丨把科普真正做起来
2023-07-27 17:53:57 | 来源:半月谈
2023-07-27 17:53:57 | 来源:半月谈
半月谈记者 张漫子
《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22)》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普能力发展指数稳步提升,2020年达,相较2015年增长约40%。然而,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与西方科技强国普遍高于2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凸显科普赋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还有较大潜力。
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亟待通过科普现代化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实现科技强国伟大梦想。
(资料图片)
挖掘藏在身边的知识
科普不仅是认知客观世界的直接方式,也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有限认知拥抱无限未来。
“我们几乎每周都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让他亲自走进历史,感受文化的魅力。”国家博物馆内,陪孩子观展的陈女士告诉半月谈记者,“平时小朋友经常看《十万个为什么》,有文字有图片,一点都不枯燥,能学到很多知识。”
除了传统的科普图书和展览,爆红出圈的科幻片也吸引大量年轻人主动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对科幻没什么兴趣,后来看了《三体》电视剧直接变成科幻迷,特地来亲身体验一下。”在北京科技馆里,几名大学生兴致勃勃地在VR体验区排队等待,“以前总觉得科普是面向小孩子的,但现在技术进步太快了,我们也得多学习才不会被落下。”
确实,知识大爆炸时代已经到来,人们时时刻刻都被各种各样的知识包围,是随意刷过的科普短视频,是堵车时收听的科学播客,也是生动有趣的科学漫画……科普以更多元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科普供需两头喊渴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说,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科普暴露出诸多不足。
——科普供给存缺陷
“多而不精”是我国科普必须直面的痛点问题。在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看来,我国的科普投入远远不够,科普的内容大多仍为科学的基本知识,对科学史、科学思维和方法的介绍还较为欠缺。
高质量的科普供给较匮乏。我国原创的优秀科普作品数量不足,不少好的作品都是从国外翻译来的,如《人类简史》《宇宙简史》等。
——科普服务体系不健全
“科普是科学工作者的一个责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说,目前科普工作者队伍鱼龙混杂,部分科普工作者并非专业的科技工作者,而是传播出身,难以及时了解传播科技前沿最新成果,更有甚者打着科普的幌子追逐流量和商业利益,造成“伪科学”泛滥。
科普绝非“纸上谈兵”,而要在实践中深化对科学的认知。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表示,科普基础设施不仅有实体的场馆、大篷车、科研基地乃至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还包括线上数字科技馆等。整体来看,中心城市的科普场馆更多,科普资源更加集中,基层的科普硬件设施还相对薄弱。
——受众触达不畅
“被‘科普’不是大众的刚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张双南提出,在科普工作中,老人和小孩是最容易触达的群体,中青年群体则因过于繁忙,对科普的关注较少。但这不意味着中青年对科学知识没有追求,科普工作需要唤起更多人。
“在科普实践中,我们要给孩子动手、观察、测试、分析的路径和机会。现在的孩子,缺少这种探索科学的机会。”翟明国说,主要问题在于繁重的课程设置让孩子没有时间参加科普活动,家长也因担心影响成绩不愿孩子参与。
全民科普还在路上
——增加高质量科普供给
“对知识的需求是需要引导的。”翟明国说。一方面,科普要分享科学的基本知识,以及科学的发现和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科普还要分享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关系科学的观察,科学的实验、论证,科学的研究、总结、提高和检验。汪景琇认为,科普要告诉青少年什么是科学研究,怎样做科学研究。
科技的进步也为科普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让同学们近距离观看机器人表演,在“流动的科技馆”内亲身体验科普设备;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足不出户、随时随地都能在数字科技馆内遨游。
——强化科普服务体系建设
“未来要组织专业的科普队伍。”汪景琇说,专业的科普人员能以简单易懂的方式系统讲解科学知识,让科学跳出复杂晦涩的框架,在大众心中“活”起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建议,让科普工作者不断从科研人员那里获得该领域最新进展和权威成果。
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至关重要。王挺认为,除了传统的科技馆文化馆,科普基地、大科学装置乃至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都可以用来开展科普活动,同时,可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让不同群体都能平等地参与科普活动。
——激发全社会参加科普活动热情
“张双南总结了科普工作的四大抓手,分别为:讲故事、接地气、抓热点、有个性。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让科普信息接受度最大化。”知名短视频科普博主“清华圆子爸爸”说。他发现热点类的话题广受欢迎,比如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生活等。
科普更要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汪景琇认为,小孩子是喜欢科学的,不能泯灭他们的求知欲,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要从上往下抓,把科普真正做起来。在翟明国看来,青少年也要主动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来尝试探究问题,而非一味上网搜索“标准答案”。
(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