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网
  • 主页 > 国内 > 正文

    焦点滚动: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黄浦区善用“大思政课”,擘画立德树人新蓝图

    2023-05-29 18:43:44  |  来源:文汇报  

    ▲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把思政课堂搬到“远望1号”测量船上。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情、不同学科的学生,如何提高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吸引力,讲深讲透讲活“大道理”?如何善用大思政课,让其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青少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更好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能?


    (相关资料图)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将上海作为全国5个“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作为上海的教育大区、教育强区,黄浦区根据《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工作要求,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市级重点课题《党建引领下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为引领,以高质量的可感、可触、可见为要求,系统落实“大思政课”建设“五项行动”,扎实推进上海市“大思政课”重点试验区建设,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黄浦形成生动实践。

    黄浦区,是上海的中心城区,也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所在地。在黄浦区,有近30所历史悠久的老校,它们中不少都有光荣的红色传统,不仅见证了历史的风云际会,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如何结合区域内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广大青少年种下“信仰的种子”?黄浦区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实践经验。

    科学谋划,助力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

    在建设“大思政课”重点试验区的过程中,黄浦区积极优化“红色思政”工作品牌,用好区域内的丰富资源;强化“师说”理论宣讲团建设,突出其作为上海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的作用;推动“文文明明幸福行”小公民道德建设主题实践行动,接续深化历经20年的工作品牌建设。

    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黄浦区着力推动三个“一体化”建设。即深化“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通过举行市级思政课展示活动,发布区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集,开展学科德育市级论坛;优化“党、团、队”一体化,实施“走读黄浦”大行动,打造“一图十课”系列微团课、队课;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建设,优化“多彩学习圈”实践体验版图,推出馆校合作“双师制”课堂建设,开展“劳模进校园”等活动。

    ▲卢湾二中心小学学生在银行博物馆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五个十”精品工程建设,黄浦区教育系统在各学段打造选树了“十堂学科德育精品课例”“十门德育特色精品课程”“十项红色思政主题活动”“十个红色研学实践实景精品课堂”,力争打造十所“大思政课”建设示范学校。

    自启动建设上海市“大思政课”重点试验区以来,黄浦区教育党工委立足全区教育系统科学谋划,以“大思政课”教育联席会议协同教育局相关业务科室,区教育学院德研室、教研室和科研室,区教育团工委、少工委,围绕思政课程建设、学科德育建设、德育活动建设、党团队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的工作进行沟通和协调,充分发挥区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有效整合人才资源、场馆资源、网络资源、行政资源等社会资源,提升“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有效性。

    ▲格致中学的开学第一课将一大文物请进学校。

    经过科学谋划,黄浦区明确将打造一品、两地、三圈的“大思政课”工作格局作为其“大思政课”重点试验区建设任务。一品即“文文明明幸福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品牌;两地即青少年“红色”爱国主义教育高地、小公民道德建设阵地;三圈即构建以思政课、德育课为核心,以学科德育为重点的“内圈”,以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核心,以拓宽育德途径为重点的“中圈”,以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和谐营造为核心,以打造“多彩学习圈”为重点的“外圈”。

    创新实践,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作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一字之差的背后,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格局再拓展和育人再强化。为了让“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黄浦区教育系统通过强化资源优势,丰富工作载体,扎实推进落实各项“大思政课”建设举措。

    打造“情理相融”课堂,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程,深化各学段思政课教学改革,打磨导向鲜明、思想深刻、形式活泼的精品课;打造“资源链通”课堂,推出“行走的思政课”“场馆中的思政课”等“沉浸式课堂”;探索“知行合一”课堂,用好区域各类教育资源推动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

    通过深化学科德育研究,黄浦区在区级层面形成“德研+教研”协同落实学科德育的有效机制。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激活课程、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子”和“思政细胞”。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实现“育德”和“育智”互促共进,着力将立德树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开发学生理论社团、思政类项目化学习、思政类综合实践活动等新形式,积极探索“思政网络学习平台”等新载体。

    ▲黄浦区“师说”理论宣讲团团长、大同中学历史老师顾博凯在进行理论宣讲。

    要上好“大思政课”,离不开一支专业、有情怀的师资队伍。在黄浦区,通过强化思政教师队伍的“排头兵”作用,已基本实现每位老师都有实践项目,整体构建起中小学思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通过发挥学科教师的“系扣人”作用,积极鼓励和推进其他学科老师上思政、师生同上思政课等多元尝试。为更好发挥广大班主任和全员导师“育德育心”的作用,黄浦区还积极打造“师爱暖阳”全员导师制工作特色,并选树了以“时代楷模”吴蓉瑾为代表的一批教书育人楷模、“四有”好老师作为广大教师的“引路人”。

    最近一段时间,黄浦区先后与上海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合作构建“黄浦思政一体化建设智库”,推出了“区情思政”“音乐思政”“金融思政”“健康思政”等多维度的思政项目,并通过打通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全链条,发挥“师说”理论宣讲团、“引路人”青年党员突击队、“锋语者”黄浦区高中生思政社团联盟、“传薪者”少先队红色研学联盟的积极作用,聚焦“三前培养”(队前培养、团前培养、党前培养),关注“两后教育”(入队后、入团后常态教育)。此外,黄浦区也积极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校内外育人共同体,营造全社会各方面共促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大思政课”的综合评价,黄浦区探索将学生理论学习和行为实践相融合,建立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将教师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和思政课实施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养的重要依据。同时,黄浦区教育党工委、教育局也加大了对“大思政课”建设的督学工作力度,将其纳入中小学校党建责任制考核、党建督导和学校党政班子评价、干部考核、办学质量评估等。

    新时代,新征程,黄浦区教育系统将统筹规划、整体推动、形成合力,加快构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依托优势资源,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

    卢湾二中心小学

    公园里开启“纪实小课堂”

    复兴公园的“马恩雕像”前,一节特殊的道德与法治课《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有了共产党》最近热闹上演。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好奇发问——“马恩雕像”为什么造在复兴公园?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站在“马恩雕像”前,这群小学生知道了100多年前,就在复兴公园周边,一批早期共产党人奔忙于此,在这里创办先进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复兴公园附近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之一。

    站在“五四烽火雕像”前,他们了解到了这是上海学生响应五四运动的出发地。从北京到上海,再到全国150多个城市,从学生到工人再到商人,五四运动让人们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要理解这些内涵深刻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实是颇有难度的。于是老师们有意识地把课堂搬到“事件发生地”,通过创设“纪实问题”,还原历史真相,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学校党支部引领下,卢湾二中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坚持开展“链通教材和资源,小课堂走进大课堂”的项目研究,把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内容和学校周边资源进行链通,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社会实践资源成为小学思政课程的重要载体。通过“一张图,一个表、一堂课”的尝试,搭设起了在社会实践基地探索思政课程建设的舞台。

    近十年来,学校党支部充分依托黄浦区的资源优势,带领团队深入探索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对接的有效模式,利用区域内的红色场馆资源,让学生开展实地走访学习。老师们用小学生便于理解的话语和故事,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让思政课堂变得“有滋有味”。

    中山学校

    打造“思政教育×在地研学”联名款

    “能否给我们更多的机会,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让我们以‘在地研学’的形式,寻访学校周边黄浦滨江区域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用脚步丈量‘家’与‘红色文化’间的距离。”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地处卢浦大桥旁,上海世博会区域边。在一次少代会上,学生代表递交了这份提案,与校方探讨如何在大思政格局下开展研学探究。

    对于学生极具创意和主动性的建议,学校大为肯定,立即予以回应,并由此研发出一套黄浦滨江思政研学课程。由思政教研组牵头,联合多学科教师,以“实景”的方式,在“行走的课堂”中带领学生行世博滨江、研新旧变迁、思复兴启示、学创新实践,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中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远望1号”测量船上,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的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忻静玥老师率先尝试,把思政课堂搬上了退役多时的“远望1号”测量船。师生们共同走上依旧挺括有力的甲板,走进依旧清洁明亮的驾驶室,聆听着这艘测量船三十多年来的风雨故事,感受我国在远洋航天测量发展史上付出的卓绝努力及获得的伟大成就。教师将测量船的“实景”与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精心设计了“最初一公里”、过程中“每一公里”、结束后的“最后一公里”这“三公里”教学环节。面对“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梦想?”“如何更好的联接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等开放性问题,学生们心潮澎湃,情绪高涨,踊跃发言,分享各自心中的所思所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得以更好融合,思政课的张力就这样得到拉伸。

    通过“思政教育×在地研学”的实践,师生们陆续又推出了更多特色元素“联名款”。“由乒乓小球成绩看祖国伟大成就”“从‘下只角’到世博‘大舞台’的华丽转身”“走向深蓝的潜水艇”等“实景式”思政研学课已初具雏形。最近,学校还将三山会馆、南市发电厂旧址、远望1号船、江南制造总局旧址、世博会博物馆、乒乓球博物馆等十余处在地文化场馆及遗址串成了“世博滨江课程链”,把学校小课堂搬到社会大课堂上,积极打造课内与课外间、学校与社会间、思政学科与多学科间互相融通等多维立体教学空间,促使学生在实地走访中产生认知观念,在实境探索中形成思维情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社会变迁。

    格致中学

    探寻思政课“流量密码”

    在百年老校格致中学,坚持了20多年的“大别山社会实践”即将重启。自1997年起,每年暑假,格致中学都会组织学生前往大别山,安排他们深入农家,与农民家庭“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社会调查、进行课题研究,这既是学校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德育实践课程的重要品牌。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今年,学校又为这个传统项目增添了新目标和新内涵。在最新的计划中,格致中学将携格致教育集团成员校,与金寨县古碑镇的数所学校一同开展“红色山海情,复兴强国梦”——大别山社会实践活动之“致梦”计划启动会,旨在引领沪皖两地学生“同读理论书,同上思政课,同做传薪人”,充分遵循红色教育的育人规律、深度挖掘沪皖两地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积极带动两地青少年以“传薪”宣讲团和“求实”研习会为学习实践平台,进一步推动大别山社会实践项目与红色思政、德育课程、实践锻炼之间的有机融合,开启铸魂育人新局面。

    ▲格致中学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开展大别山社会实践。

    作为一所以“爱国·科学”为优良传统的百年老校,格致校园里曾走出了一批批爱党爱国的革命志士,留下了格致师生谱写的一曲曲红色赞歌。长久以来,学校不仅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史资源,为学生们讲好红色故事,还深入挖掘各类红色资源,让红色成为学校思政课堂的“流量密码”。

    在2022年学年的开学第一课上,一件来自中共一大纪念馆珍藏的文物就随着一大礼兵的护送,来到格致校园。这本由华东军区司令部在解放上海前夕印制的《入城纪律》,让同学们从解放上海的历史事件入手,亲眼见证人民解放军铁一般的部队纪律和阳光般的爱民之心。从历史事件,到历史物件,再到校史人物,师生们通过一堂堂别样的思政课,共同追寻着属于格致人的红色基因。

    如今,“开学第一课”已成了格致中学立足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育人品牌,从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进校园到本学期开学时中共二大纪念馆党章流动教室巡讲,每一堂“开门红课”都立足用贴近学生的视角讲好红色故事,成为每个新学期最令格致学子期待的开学礼。

    敬业中学

    深挖“学科德育”育人价值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于即将成年的高中学生而言,学校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如何引导他们真正理解和肩负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上海市敬业中学设计组织了基于思政课程的“红色思政”系列主题教育,通过梳理,挖掘出学科本身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提升周边红色资源的育人文化价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他们探寻红色记忆、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有着275年悠久历史的敬业中学地处老城厢,毗邻文庙。自开展“红色思政”活动以来,学校利用区域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

    ▲敬业中学开展首届旅游博览会活动现场。

    “我的场馆我做主”,由学生自行组成旅行社,设计红色经典游览线路,进行路演宣传,最终夺冠小组将线路设计付诸实施,带领全年级同学用脚步丈量黄浦区,打卡各类红色地标。“跟着学长去旅行”,由学长学姐带着新高一同学去走访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师生共同TED演讲,演绎红色故事。“跟着课本去旅行”,则充分发挥“学科德育”的育人价值,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和高中英语(沪外版)必修一第三单元为蓝本,组织学生寻访家乡文化,记录老城厢变迁,设计中英版导览手册,雕琢时代记忆。未来,学校还将基于历史和地理学科基础,带领学生走出上海,放眼广阔天地,深入探究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变迁。

    在此过程中,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指导学生结合新闻时事、社会热点,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录制“敬业思政说”系列电台节目,如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并录制《建党百年百秒说集锦》《回顾百年征程,不忘初心使命》等。学生通过素材收集、内容交流、整合撰稿,最终录制完整的节目,将精彩的时政内容和点评带给全校师生,激发了学生了解思政内容的积极性,同时也拓宽了学校“学科德育”的落实形式。

    作为黄浦区综改项目“三全育人”高标准实践项目攻关校,学校聚焦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问题,努力构建贯穿高中生三年学习全过程的“三学三研三行”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进步,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商贸旅游学校

    为红色遗迹“定制”旅游产品

    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黄浦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各类红色革命旧址遗址及设施146处,居全市第一。如何将这些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并转化成适合学生行走、学习的课程资源?

    在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一群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为此动起了脑筋。他们依托区域优势,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和中学生的特点,以实践为导向研习红色经典,以“美”育人,以“文”化心,开发了7.1公里红色行走课程及经典线路产品。

    ▲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师生探访红色场馆。

    师生们通过走访调研、实地体验和座谈研讨,设计了《7.1公里红色行走》课程,包括红色景点走访、红色线路设计、7.1公里红色故事展演和7.1公里景点讲解等相关内容,通过设计线路,文化展演,实地带团等形式,结合体验式教学,秉承实践导向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弘扬建党精神,传播红色文化的自觉性,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做好建党精神的传播者。

    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们结合青少年红色研学游的需求,将红色旅游资源重新组合,利用多媒体软件开发线路手册、活动任务单。他们设计的旅游产品灵活多变,采用大环+小环的形式,既是一个完整的线路产品,又可以拆分成3个不同主题的线路产品,即“青春之我”“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青春奋斗之路”。3个产品可以单独运作,成为当下流行的2-3小时微旅游产品,又可以根据时空顺序自由组合,成为半日游、一日游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这群中职学生不仅设计了产品研学手册、行程单,还结合线路特色设计了丰富活动,实力“圈粉”年轻人。在产品运营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特色,通过带团讲解、故事展演等形式,将红色故事和建党精神传递出去,以实际行动当好历史的见证者、守护人和传承者。

    责任编辑:王星

    图片:黄浦区教育局提供

    上一篇:地基土摩擦系数与基底摩擦系数的区别_地基和基底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