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网
  • 主页 > 焦点图 > 正文

    聊城:以非遗为笔,书写乡村振兴的文化答卷|海岱文化谱新篇

    2025-10-12 18:20:51  |  来源:鲁网  


    (资料图)

    鲁网10月12日讯(记者 祝令方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蜿蜒千里的黄河与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千百年来滋养了广袤的土地,更沉淀出别具一格、韵味十足的文化内涵,为后人留下了如星辰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10月12日,海岱文化谱新篇——“返故乡·看发展”网络名人山东行活动来到聊城市东昌府区,依次走访道口铺非遗博物馆、东昌铜韵钟表文化博物馆、高马村非遗文创街及东昌府区葫芦产业展示中心,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寻发展的热忱,开启一场非遗与乡村振兴交融的探索之旅。

    千年技艺的立体书卷

    踏入道口铺非遗博物馆,犹如翻开一本精美的鲁西文化史册。馆内整合国家级、省市级1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图片文字的详细介绍,网络名人一行了解到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实物展示让非遗作品真实可触,近距离感受其精湛的工艺;历史影像资料则生动地再现了非遗传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手工体验环节更是让网络名人一行亲身体验非遗制作的乐趣,加深对非遗的理解与热爱。

    馆内陈列的东昌毛笔、东昌澄泥、李氏陶艺、木版年画等手造产品集中亮相。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网络名人们驻足于一件件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传统手工艺品前,真切触摸到“非遗背后的文化温度”。这不仅是将非遗项目转化为实体产业的呈现,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果展示。一系列的文化产品形成了本地特色产业,带动电子商务与物流进村,为乡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让乡村文化振兴转化为文化致富的“新饭碗”。

    上一篇:青春华章丨邂逅游弋的“长江的微笑”|焦点快看    下一篇:最后一页